首  页
新闻中心
走进中宁
权威发布
领导之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10-28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更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赢得战略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系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国际产业变革新形势、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赢得战略主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战略基石。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通过“内外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既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又推动国际循环提质升级,最终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态势。一方面,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夯实国内产业根基,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有效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让国内大循环更加顺畅稳固;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能筑牢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更高效整合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与影响力。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遵循现代化产业发展规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建设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现代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或产业系统,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产业体系。只有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显著提升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更高附加值,推动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战略需要。当前,我国在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部分重要产业环节对外依存度较高,削弱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只有通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降低对外依存度,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困境,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与“断供”风险,全面提升产业与经济的韧性、抗冲击能力与发展自主性,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和安全可靠性。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增强我国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的战略需要。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下,核心技术与产业主导权直接决定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只有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率先形成技术领先、标准主导、产业链完整的竞争优势,抢占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才能塑造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新优势,推动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提升全球产业治理话语权,为全球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同时,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有利条件,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迎来关键窗口期。

  国际产业分工重新组合的历史性机遇。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经历深度重组。这为我国重新定位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地位,向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契机。依托先进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既能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又能引导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我国可通过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产能合作,把握布局海外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的关键节点,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加速迭代融合,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竞争范式,部分技术路线仍处于未定型阶段,为我国实现“换道超车”或“并跑领跑”创造条件。我国在5G、新能源、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与市场规模,完全有能力以这些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我国产业基础与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我国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形成完整产业链与市场规模优势。同时,14亿多人口、众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能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供快速孵化、迭代与规模化应用的土壤,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国家战略导向鲜明、政策支撑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位置,“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接连部署,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目标和路径。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与支持达到新高度,新型举国体制更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产业布局等方面提供强大保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政策推力。各级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措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和实现路径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从基础到主体、从创新到规则全方位协同推进,最终构建具备强大创新力、高度安全性、显著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跨越。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筑牢现代化产业根基。产业基础能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关乎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和竞争力提升。当前,我国部分产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例如,高端芯片制造所需的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高端数控机床的关键组件等,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制约产业升级,还存在供应链断裂风险。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要聚焦关键核心领域,实施集中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完善多方协同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创新资源。通过设立重大专项攻关基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瓶颈,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系统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试验检测与认证平台等,为企业提供覆盖研发、中试、检测、认证的全链条服务。同时,加强产业基础数据库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数据整合与开放,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与支撑。

  加强产业生态建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产业生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土壤”,良好产业生态能促进产业链协同、要素高效流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当前,我国部分产业仍存在产业链条短、协同性差、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中,部分企业集中在低端加工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产业生态优化作为基础性工程。一方面,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发挥其引领作用,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资源,形成“链主企业 + 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模式。同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速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广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模式,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让绿色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

  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生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直接决定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产业创新仍存在创新链条不完整、创新资源分散、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例如,一些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优化创新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任务。首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推广“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联合攻关模式,发挥企业市场洞察力与科研机构技术优势,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其次,要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闭环链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通并拓宽创新成果产业化通道。再次,要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侵权惩处力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培育优质微观经济主体,打造全球竞争力企业梯队。微观经济主体是产业体系的“细胞”,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我国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部分产业领域的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在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培育一流企业作为重要任务。首先,要打造全球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国际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力,鼓励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其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精准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掌握“独门绝技”,夯实产业基础。再次,支持企业高质量“走出去”。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国际标准参与、品牌全球化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市场体系,塑造具备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制造品牌。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国际规则制定权。标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规则基石”,直接影响产业发展主导权与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在部分产业领域的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较低,难以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战略抓手。首先,构建先进国内标准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及时制定修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实现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标准覆盖,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制融合,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增强标准引领性。其次,加快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工作,推动更多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全球标准治理话语权。再次,应加强国际标准合作与互认,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深化与重点国家及地区的标准衔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标准对外援助与培训,推动中国标准在更广范围应用,为产业国际竞争提供规则保障。

  总之,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巨大、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进入关键推进期。要紧紧围绕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培育、企业梯队建设以及国际规则制定等关键着力点,系统推进、久久为功。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我国必将构建起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绿色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也必将助力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主动地位,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周维富,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杂志


运营单位:中宁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955-50353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5-87371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210007

邮箱:znrmtzx@163.com

备案号:宁ICP备18000997号